一、盆栽露天擺置,植株葉片表面無光硬度不足,完全就是一種沒有活力的樣子。此情況在台灣北部冬、春季很常見,通常都是因露天雨多,介質吸水過多而造成爛根,若此,建議立即將盆土更換,當拔起植株時,根部應該很容易就拉起,幾乎沒有阻力,因為根系都爛的差不多了。
二、置於室內,每日都有澆水,但植株在某日突然下垂凋萎。這個必是澆水時,泥炭土根本尚未吸足水分就延著盆緣空隙流光了,所以植株下垂凋萎是因盆土過乾所致,種植者可在澆水後十分鐘拿起盆子,若盆子感覺很輕,這就是泥炭土根本沒有吸足水分,泥炭土一旦乾燥後,再次澆水就很難使纖維吸入水分,若此,請立即在盆器下方放置水盤泡水,除了上澆,下方也讓其吸濕,盆土濕了後,未來澆水請勿等到全乾再澆。對於室內的盆栽有一個方法可以改進泥炭土的物理性,就是在原盆土上鋪一層泥土(田土),這樣可使其物理性轉趨溫和,不致過乾,如此有利於植物生長,但初期澆灌時所流出的水會稍帶泥色,過幾天就不會有這現象了。
泥炭土雖是天然成分,苗木地植不會污染土壤,但開採過程中以重機具大面積刨挖,以及讓長年封存在凍土、苔原下方的遠古植物纖維重見天日,這對原生地的自然生態造成無法估計的破壞,加之長途的空海運輸,所造成的碳足跡等問題,實不宜大量採用,特別是露天放置的盆栽或苗木地植時則完全沒有必無採用,回到根本的問題來說,它的優點是質輕、乾淨,但這對植物的生長卻沒有什麼助益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